零售觀點– category –
-
經營官網電商,品牌擴大會員數並不是目的
昨天跟同仁們錄一集 Podcast,過程中聊到「品牌經營電商中,希望能增加會員數」的需求。事實上,很多傳統零售品牌開始進入電商「官網」時,常常掉落入一個看似正確,卻事半功倍的「陷阱」。 -
開源與節流,你要減少虧損?還是增加獲利!
「節流」可以減少虧損,但是不會增加獲利。或許你說:少掉不必要的開支,淨利率就可以提升,不就可以獲利?少掉「不必要的開支」,那不是本來就該做好的管理?少人、少行銷預算,業績也必然減少。 -
電商陪跑教練,也陪自己團隊一起練
近期在整理一個「內訓課程」的大綱跟企劃,包括上百人的「通識」課程,以及營運直接相關團隊的「專業」課程。因此,我也試著整理過去三年跟自己團隊,以及客戶的關係。 團隊提升與訓練,成了我的大課題。規劃了 10 堂課(5~6 個月的執行),或許這是過去在天地人擔任講師:「老闆的第一堂電子商務課」的延伸與放大。 -
網路開店的核心 – 商品與營運
傳統行銷的 4P 最初正是為了拓展零售領域的論述,放在「新零售」,或是電子商務時代也毫無違和。 4P=商品(Products)+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 如果把後面三個 P 換成營運? 4P=商品(Products)+營運(Operation)。 營運,其實就是團隊。 -
數據如何幫助電商的營運與管理
官網的訂單,以及門市(或者專案)的訂單,都可以視為多個「收銀機」統一彙整到「業務中心」。這個流程可以記錄每一筆訂單,包括商品的銷售數量、金額、當下庫存(哪一個倉庫別售出與調撥)。當所有的資訊完整被組織後,品牌主就能夠了解業績的狀態、每一個通路銷售的差別,是否與商品品類、品項、庫存等因素相關,進一步了解獲利或虧損的原因。 -
促銷定價(Promotions)這一件事
活動價格是一種判斷,是蒐集了足夠市場的資訊,銷售量的數據與預估,以及對成本結構的評估,不是一開始就設定的目標。 清倉活動(絕對低價),當然一次打到骨折,能換現金、釋放庫存空間就是目的。如果一次到位的骨折價還賣不掉,那差不多可以找切貨商或是資源回收;各種活動案型,「相對低價」可以創造更多的「物超所值」的吸引力,也是極佳的「轉換因子」,可以保留較好的獲利機會,增加銷量,擴大客群。 -
2022 年,完整電商代營運服務計畫啟動
2022 不僅充滿挑戰,更充滿驚喜。 -
數位有兩種,一個是行銷,一個是營運
零售觀念與態度、管理的基礎架構,是一個營運事業能否正向前進的關鍵;行銷,可以讓走在正向,累積營收的品牌放大,並且茁壯。反之,如果營運細節錯誤百出,商品、流程管理都還在起伏或是原地打轉,行銷一旦發揮功效,後果可想而知有多嚇人。 -
我看 UDI 聯合智網的品牌電商代營運與 My Mind 雲端進銷存
熟悉公關廣告業務的朋友應該了解,往往一個 2~4 人的 Team,有可能同時服務 3~4 個常態客戶(Retainer clients),行有餘力還可以接個 1~2 個專案 (Projecy / event),我也是這麼設定「代營運」業務的,但我錯了。代營運的角色,比起公關與廣告代理商更需要對零售核心的掌握更高,也就是對「商品」的影響力、認知,以及各種延伸需要的關注也更高。 -
想建構品牌官方電子商務網站,應該選哪個開店系統?
沒有最好的開店系統,只需要找最適合自己需求的。電商能否獲利,核心在商品,關鍵在團隊。 -
傳產進入電商零售先聘請數位行銷長 CMO?不,應該先有 COO 營運長
別說「懂」了,你真的「知道」「零售」怎麼做? 你賣的是產品還是商品? 你的商品有競爭力?外觀與設計?功能與需求?價格?競品是誰?競品的市佔如何? 你透過甚麼通路販售商品?經銷商是寄售還是買斷?Sell-in 跟 Sell-Out 的狀態如何?Sell-through 的比例有多少? 你的營運成本?直接銷售成本?間接費用? 最後一個問題,你知道過去一年的的損益是多少?你的庫存品與成本耗損有多少?你真的獲利?,賺多少?你賠錢,賠多少? -
新經濟模式 v.s. 傳統管理
這段時間也遇過客戶半開玩笑問:你要不要加入我們公司啊?這是極大的肯定,真的。 幾年前 hunter 跟我談電商工作時,我是很心虛的,因為我始終不是「電商底」,而是比較傳統的「零售掛」。但這兩年包括自己營運的熊老闆,以及協助不同品牌進入電商或是既有零售管理的進展,讓我也相信「老零售人」一樣可以經營「新零售」。 -
2021 「更新」熊老闆 X 91APP 的實驗
我常跟分享的對象說:「我的經驗不一定能幫你賺錢,但一定能幫你省下不少學費。」熊老闆精選好東西,這五年一路走來自然也是曲折多舛。這兩年,則是包括我自己與整個團隊實驗性質最高,但收穫最多的過程。 -
電商是零售的一個過程或是方案,創業前先看
要在零售市場競爭,要先掌握住零售的核心是「交易」,也就是將商品售出,換取適當的利潤。買的人願意付錢,賣的人可以賺到利潤。好商品、便宜商品、有價值的商品、剛好需要的商品......,買家為何要跟你買? -
傳統集團的「資產」,變成創新事業單位的「包袱」
我在上海工作那段時間,擔任一個零售事業中心的總經理。我們營運的實體門市,坐落... -
零售電商,需要加入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基礎上是「流量」,尤其是大量的流量。流量就是人流,人流代表金流。因此,我們會看到非常多低價爆品,也許沒利潤,也許賠錢賣,為的就是獲取流量,因為流量往後可以變現;流量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才有「變現」的機會,可以稱為「臨界點」。但是,在中國市場有成千上萬的公司與品牌,始終沒有跨越這個點,黯然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