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零售與電商經營,關鍵在哪裡?

「我想要經營電商,該從哪裡開始?」

遇到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在「如何有銷售成績」這件事之前,我的腦子裡先有了:你要賣什麼?商品的貨源?為什麼是這個品類?你的優勢在哪裡?….等等一連串的問號。

目錄

完整的零售管理,我認為如下圖:

大略區分,可以有三大塊的流程管理:「規劃與行銷計畫」、「採購與商品流動」、「銷售與服務」三大階段。但往往我們在討論零售或是電商時,很容易聚焦在最後一部分「銷售與服務」,包含「購物車」、「網站」、「門市」、「廣告投放」、「會員經營」、Martech…。這些規劃、執行與優化應用,都是整個零售流程的「最後一哩路」,但前面的 99 哩路,可能更是零售成敗的基礎工作。

規劃與行銷計畫

規劃與行銷計畫,我更喜歡解釋成「商品與市場」。品牌在市場的定位,品牌商品的目標客群,以及針對設定的客群規劃銷售的模式與通路。這是「商品投產」或是進入採購流程前最重要到任務。

商品構成、商品生命週期、及定價策略都是零售業關注的重點。舉例像是零售服飾業,商品構成要先定義產品提供對象為主導的產品線(部門別),這也是決定品牌定位及通路的重要分野。例如,明確區別以中/高消費力、都會風格與潮流主義服飾品牌的 One boy、以及以全年齡層、平價生活服飾為主的 Uniqlo 並不相同。商品構成還可以參考另一個維度:明星商品(Hero items)、長銷正價品(Regular items),甚至促銷品(Promotion items)的品項及比例,商品的構成比例的訂定是決定銷售 及定價策略的關鍵議題)。

再者,與商品服務相關的層面是通路曝光,尤其是擴張 / 展店。展店無疑是另一個驅動零售商銷售成長的途徑,但也帶來更高的資本及營運費用,所以商圈的選擇、消費人口的屬性及消費習慣、乃至店鋪的類型、大小、商品的構成、都會影響新開店帶來的 長期成長效益。其中,原本既有門店的銷售成長與新開店的銷售長必須分開看待,並做出詳細的績效及根因分析,以避免在企業錯將擴張當中 的業績成長當成營業績效的進步,而做出過於樂觀的採購或發展行動。

採購與商品進銷管理

零售業的商業模式中,採購的精準與物流的效率,決定了獲利表現與客戶滿意度。

「在顧客需要的時間、備齊顧客需要的品項、並確保產品及服務的品質」。

這是一種被追求的理想境界,也代表零售商必須掌握許多關鍵環節,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確保供貨的來源及供貨的效率(以及現金流的掌握)。例如過去三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造成製造流程斷鏈、國際物流的中斷,許多進口商品因此延遲供貨或是斷貨,使得零售業者反應不及,消費者也直接受到影響。與商品構成規劃意義類似,零售商也必須有主要供應商及次主力供應商的貨源管理安排,以應變突發狀況的產生。此外,不論是採購成本、供貨效率、或是商業風險的考量,零售通路必須培養短鏈能力培養,發展區域化、在地化的供應體系,也可將節省的成本及供貨的應變效率回饋給顧客,創造與競品競爭時的自我優勢。

在商品還沒完成驗貨、貼標、入庫,成為「可販售商品」之前,才是基礎的任務與工作。

銷售與服務

了解目標的客群、有了對應的產品、規劃了通路,最後決定成敗的關鍵才是銷售(行銷與銷售管理)。

雖然現今許多零售商以全通路(線上及線下、網路及實體)的發展為目標,但所有與消費者體驗相關的觸點(Touch Point),仍無法完全捨棄實體門店與客戶互動關係的模式、體驗與服務的精神。

也因未如此,實體門店的動線管理、輔銷物與陳列方式,如同線上官網的首頁、分類頁,商品頁甚至廣告曝光的 Landing Page 都是非常重要。一個優秀的實體店舖必須是創造「隨時保持可接待顧客的環境」,不論是下利、顧客動線的安排、貨架商品的鋪貨 / 排列邏輯、架上產品的充足率、環境的整潔、以及顧客服務的品質,都是門店管理的關鍵環節。

日本 UNIQLO 創辦人柳井正先生說:「行業是過去,顧客是未來,不要過分關注競爭對手,而是要全心全意地以顧客為中心展開經營。」

看完上述的內容,你準備好開始賣東西了?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