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敗家分享(二):Technics AZ60M2 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

沒錯,這一篇是「敗家分享:Technics AZ60 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的第二部 – Mark II 的 2023 登場新款。

Technics AZ60M2

先不管顏色,這一款 AZ60M2 跟第一代 AZ60 從外觀上幾乎分辨不出來差異。

Technics AZ60M2
Technics AZ60M2
Technics AZ60M2

上方這一張照片大概是耳機外觀上唯一可以看出差異的部分了(我還很無聊的測試把兩組充電盒跟耳機對換,看起來幾乎是可以通用的)。

先分享我對真無線耳機的期待:音質、舒適、降噪與通話這四個主要的功能與需求。我手邊目前還有 Bose soundSport Free、Apple AirPods I,以及 Technics AZ60,這一款 AZ60M2 也可以說是對 AZ60 的鍾愛足以延伸到新一代的敗家行為。

目錄

先說音質:自然與真實的呈現,來自 8 mm 驅動元件與聲學結構的聲控室

說實在,原廠相關的文件說明,我實在不懂聲學與氣流交互的影響究竟如何,但從實際聆聽的感受確實很「舒服」,不管是人聲、中、高音以及穩健的低音。我很不喜歡有些耳機會刻意強化的重低音,以及「幾乎刻意凸顯高亮」的模式,延續 AZ60 依舊是很自然,不刻意的真實與舒坦。獨特的設計整合了這些特色,控制聲壓以產生自然、直接的聲音和深沉有力的低音。直徑 8mm 的驅動元件可傳遞高音質與無耗損的音色。

我自己最常聽的包括民謠、爵士,以及流行搖滾這幾種音樂類型,幾乎不太需要刻意調整 EQ 均衡器,都能獲得很自然的聲音體驗。說真的,我很喜歡這種自然、真實的音樂呈現。

舒適:沒有壓力的入耳式耳機

我自己配戴 AZ60 的經驗是好的。過去,我很不喜歡入耳式耳機,超過 30 分鐘就會有脹痛的感覺。這一年半的時間,我最常在通勤,以及咖啡店裡配戴 AZ60,幾乎 1.5~2.5 個小時的過程中(甚至多次從新竹出發高雄,途中火車、高鐵、捷運,整趟近 3 小時的時間裡,配戴 AZ60 也都沒有不適感)不會不適應。AZ60M2 整體外型基本上跟 AZ60 完全一樣,也沒有需要重新適應的議題。

加上有七組大小不同的耳塞,找出比較合適的大小,戴起來隔音、舒適度都不錯。我沒有自拍配戴著的照片,用一段原廠網站的截圖分享。

降噪(雙重混合降噪技術)與通話(JustMyVoice™ 技術)

原有的 Technics AZ60 和這只 AZ60M2,我的使用情境偏重於通勤時間、咖啡館輕辦公時,需要隔絕噪音的需求。降噪真的是「必備」的功能。前陣子,我發現 AZ60 noise cancel 模式似乎擋不住週末星巴克的各種聲音…。稍稍先試過 AZ60M2,彷彿有好一些,但也可能是這間星巴克還隱藏了高深莫測的實力?

但運用 APP 可以控制包括降噪與環境音的「程度」,這個維持了原本就可以設定的選項,太值得了。

Audio Connect – 更好用的 APP 設定

除了在不同空間聽音樂,另一個重點需求就是線上會議通話。比起 AZ60 更好的通話品質,是我感受到更加明顯的升級。

整體對照前一代 AZ60,我感覺 AZ60M2 確實提升有感,在上述的音質、舒適、降噪與通話,都有很棒的表現。

可能久沒用 APP,這次重新設定一些功能,發現 APP 的升級也很明顯:

最後,我想再分享一個 iOS/Mac 用戶我感受極為明顯的功能:三組設備自動切換(很多耳機也可以自動切換,但除了 Apple 自家的 AirPods 系列,第三方品牌都需要「手動」切換音訊)。

我習慣把耳機設定在 iPhone & iPad,因為上述通勤與異地辦公時,主要音訊、Line 群組會議、Wechat 通話,都是以手機為主。往往在辦公室參與會議,需要較大螢幕瀏覽其他夥伴分享畫面,就會出現同時用手機與 MacBook 登入會議,一個看畫面,一個聽、講參與會議溝通。

AZ60 M2 可以連結 10 部設備,同時在三個設備中自動切換。換句話說,也解決了我可以隨時在 iPhone 與 MacBook Pro 會議時,可以不用設定,用 MacBook Pro 會議時,原本連結在 iPhone 的 AZ60 M2 就將聲音切換到 MacBook Pro 上了。

一如 AZ60 當時的分享,AZ60 M2 一樣超級推薦。

對了,AZ60 M2 還能無線充電……,但我好像沒有這個使用情境就是了。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