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 tag –
-
品牌推動線上與線下整合(OMO),與企業的利潤中心制可以並行?
如果一個品牌發展電商事業,設定了利潤中心制的內部權責分配,又期待(規範)線上與線下兩個事業單位可在 OMO 的推進獲得成效。 在我看來,這有不小衝突。利潤中心制,那線上與線下兩個部門可以各自自行採購需要的商品、定義在各自所屬通路銷售的案型與活動價格,彼此追求最大營收與利潤的目標;OMO 強調完整、一制性資訊溝通,以及線上與線下相互互補,運用一體的會員制度、權益優惠,搭配線上與線下互補的銷售方式、流程,甚至不同的商品組合與專屬品項,刺激更多顧客在線上與線下跨通路交易的可能,創造購物頻率與金額更大化的銷售機會。 -
網路開店的核心 – 商品與營運
傳統行銷的 4P 最初正是為了拓展零售領域的論述,放在「新零售」,或是電子商務時代也毫無違和。 4P=商品(Products)+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 如果把後面三個 P 換成營運? 4P=商品(Products)+營運(Operation)。 營運,其實就是團隊。 -
數據如何幫助電商的營運與管理
官網的訂單,以及門市(或者專案)的訂單,都可以視為多個「收銀機」統一彙整到「業務中心」。這個流程可以記錄每一筆訂單,包括商品的銷售數量、金額、當下庫存(哪一個倉庫別售出與調撥)。當所有的資訊完整被組織後,品牌主就能夠了解業績的狀態、每一個通路銷售的差別,是否與商品品類、品項、庫存等因素相關,進一步了解獲利或虧損的原因。 -
OMO 的核心:由線下營收為基礎延伸,線上推進是催化劑
OMO 下了一個正確的定義:以線下為基礎、採線上為催化。 -
想建構品牌官方電子商務網站,應該選哪個開店系統?
沒有最好的開店系統,只需要找最適合自己需求的。電商能否獲利,核心在商品,關鍵在團隊。 -
2021 「更新」熊老闆 X 91APP 的實驗
我常跟分享的對象說:「我的經驗不一定能幫你賺錢,但一定能幫你省下不少學費。」熊老闆精選好東西,這五年一路走來自然也是曲折多舛。這兩年,則是包括我自己與整個團隊實驗性質最高,但收穫最多的過程。 -
「更新」熊老闆 x 91APP 的實驗持續進行中
過去的 17 個月我做了什麼? 1. 線下門市引導消費者成為線上會員(平均每月新增會員數約 600 人) 2. 門市既有會員回購比例平均超過 25% 3. 啟動 SEO 專案,提升關鍵字曝光與增加網站自然流量 4. 導入 Power BI 資料整合確實掌握營收各項數據 -
座談分享:「OMO – 虛實融合: 爭搶零售板塊挪移的關鍵」
我算不上 OMO 的成功案例,看過的實力也不算多。電商、零售、虛實整合的過程與嘗試,我倒是有不少失敗或是沒有成功的心得。總之,創業不就是不斷挑戰尚未成功的事?! -
再談:電商官網的第一件事 – 定位
總結來說,我把目前熊老闆當作是一個「會員中台」,三家實體店,甚至部分平台當作是可以碰觸到消費者的前端。每一位已購買的顧客導入「會員中台」後,開始進行分群營運,獲取消費者反饋,並將必要資訊回傳到門市進行(人場貨)調整。 -
「不負責分享」- OMO 的成功基礎在實體門市
前幾天這個新聞吸引了不少關注:86 小舖門市全台剩 2 家 明年全收攤改線上經營。 ... -
電商官網的第一件事:定位
零售跟電商官網的關係是很複雜的。 2010 創業前期,有很大一部分營收來源是電商平... -
淺談:中國市場與台灣的 O2O 很不一樣
中國的新零售樣貌,在某程度看似與台灣還是有相似之處,但極大的差異在於「電商」除了銷售,其實更被定為是一個平台、媒介,或是工具,直接成為使用者「多工」的超級工具(外賣、服務)...。整個心靈受的核心,是關注數據中心的營運運用為主。 -
在新零售趨勢中卡個位子?
前幾天和台灣從事數位媒體的朋友閒聊,到底 OMO 怎麼玩?具備什麼樣條件的人才可以... -
再聊新零售與虛實融合
前些時候聽了一場 O2O 分享會,講者其中一位是近期許多媒體專訪的一位企業家 - 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