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淺談:中國市場與台灣的 O2O 很不一樣

O2O、O+O、OMO…,其實都是 Online 和 Offline 的整合。

這段時間觀察中國的 O+O,發現和台灣有很大不同。台灣的 O2O,強調的是品牌同時經營 Online Offline 兩種型態通路過程中,讓消費者,甚至忠誠會員更容易被觸及到,隨即產生連結與購買行為。

透過精準行銷增加消費者與會員黏著度,提升購買頻率與客單價

還有另一種角度,讓品牌電商網站擔任零售樞紐並發展 CRM,將所有對外的通路,包括實體門店、網路平台、企業客戶…等交易數據, 全數接回到電商網站的數據中心,進行往後的分析運用。在中國市場,稱之「大中台、小前端」。

中國的新零售樣貌,在某程度看似與台灣還是有相似之處,但極大的差異在於「電商」除了銷售,其實更被定為是一個平台、媒介,或是工具,直接成為使用者「多工」的超級工具(外賣、服務)…。整個新零售的核心,是關注數據中心的營運運用為主。

但就營銷面來說,中國市場在 O2O 的整合上,更仰賴 LBS 與社交 APP 等工具,如大眾點評、口碑,甚至微信群、QQ 群、微商店,以及各種網紅、KOL 如抖音、小紅書等提昇觸及率等營銷工具。

互聯網的定義似乎打從開始就這麼運作,網路、電商,依舊維持著「互聯」的概念,是媒體、是廣告、是流量、是溝通。但銷售量這檔事,並不是 O2O 把流量互導,讓交易發生的更多、更快、金額更高這麼直接。基本上,Online & Offline 在交易的角度上,似乎是兩件事。 

這個現象,極有可能在中國雖然電商發展一直都是 B2C 精神,但卻是 B2B2C 的核心,所有的交易數據底層仍是架構在阿里與京東兩大平台,因此品牌營銷可使力的基礎很難直接切入 CRM 的經營,最能體現電商價值的,反而直接呈現在銷售數字上,也許有行的線上營收,以及無形的品牌整體成長依據。

在中國,O2O 的難度可能更甚於台灣,但新零售也因此有更多元的樣貌。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曾經是 eBay 的 Pink Liner,社群發展的經營。

電商與傳統零售最大的不同,在於更多的互動(interaction)與連結(Connections)。社群的價值,在於相互尊重與分享。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一覧 (3)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