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星巴克
咖啡本身以外,星巴克為顧客創造了「第三空間」,除了家跟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空間。
我算不上是星巴克的擁護者,除了年輕在外商工作那一段時間,每天停好機車(那幾年好像還沒有捷運),硬是要繞到星巴克取個外帶杯,裝個樣子…。
多數時候,如果同時有其他的咖啡店可以選擇,星巴克向來不是我的首選。但確實,跟廠商洽商,或是跟不算熟稔的朋友約在星巴克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進可深談,退可閃退,沒有心理負擔。
繼續閱讀 “上海的星巴克"
咖啡本身以外,星巴克為顧客創造了「第三空間」,除了家跟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空間。
我算不上是星巴克的擁護者,除了年輕在外商工作那一段時間,每天停好機車(那幾年好像還沒有捷運),硬是要繞到星巴克取個外帶杯,裝個樣子…。
多數時候,如果同時有其他的咖啡店可以選擇,星巴克向來不是我的首選。但確實,跟廠商洽商,或是跟不算熟稔的朋友約在星巴克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進可深談,退可閃退,沒有心理負擔。
繼續閱讀 “上海的星巴克"
昨晚跟朋友在臉書上小聊了「新零售」到底是甚麼?
剛好,昨天和一位在中國有四五年工作經驗的新加坡朋友一塊中餐,他即將返回新加坡創業,也是一個互聯網思維加上國際貿易與社區團購的商業網絡模式。
繼續閱讀 “紀錄個概念,給一道課題"
這款包,我大約背了三個月。實際的體驗,比我期待的好,但一直說不上可以如何形容。突然間看到這個 Logo,想起了大約十年前,我訂 Volvo XC60 車,一位曾經服務汽車媒體的朋友在臉書上說了這一句話:
Volvo 的車看起來就是很簡單,甚至有點陽春,可是你慢慢會感受到很多細節跟貼心,你會喜歡的。
難不成「瑞典」品牌就有這種神奇魔力? 繼續閱讀 “Thule 跨界後背包 – 來自瑞典,18 隔層的雙肩電腦包"
拿著相機,我喜歡上海街頭的窗景。不是從窗戶看出來的風景,而是在牆上的「窗」。
很難猜想出每一道「窗」究竟是怎麼設計出來,顏色?尺寸?總是每扇窗長相都不太一樣。但各有味道。 繼續閱讀 “上海的窗與衣服"
去年底開始,不斷聽到周遭的朋友,從事零售的朋友,甚至品牌端的業務都這麼說:零售越來越難做了,B2B 機會大多了。甚至,聽過一個品牌的策略,全力拚 B2B,Retail & Brand marketing 先放一旁。
全世界獲利最高,或者說市值最高的,幾乎都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品牌與互聯網公司,如 Apple、LV、Rimowa、Dyson、Tesla(算嗎?)Amazon、Google、Facebook……。B2C 直接面對消費者市場的經營與創業,是過去創業公司的主要趨勢。
B2B 為何近些年被如此期待?在上海,我自己的工作領域裡,B2B 同樣被放大許多。
關鍵是什麼?獲利的需求。 繼續閱讀 “B2B 與 B2C 的競合"
來到上海,開始習慣看劇打發點時間(除了上班時間,一個人其實很「靜」,放假在租屋處,甚至一整天是沒有說話的聲音)。還是喜歡看美劇,包括紙牌屋、 24 小時反恐任務、BlindSpot 這些劇情挺扯的美劇。近期回看 2012 年 HBO 播出的 The Newsroom,亢奮依舊。
很多人一定都看過這部影集的第一集開場片段:
我 17 歲那年,某種不成熟、帶著憤世忌俗的叛逆高中歲月,讓我經歷一段不順遂,卻又豐富成長的過程。直到今日,我始終以為自己有某種程度的道德偏執,不是那種不亂丟垃圾,不闖紅燈穿越馬路,或者在公車上裝睡沒讓座…。而是,有些是非,其實很容易理解。然多數的人會選擇容易的,而不是正確的。 繼續閱讀 “回顧經典影集 – The Newsroom"
「通路為王」,你現在聽起來是刺耳?或是意猶未盡?
「品牌為王,通路王中王。品牌是讓人樂得買,通路是讓人樂得賣。」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分享文章中的一段話。 繼續閱讀 “農曆年假最後一日的雜感 – 亂說「品牌」與「通路」"
對於成為 Leader,我期許我自己是打造舞台的人,讓團隊在我搭建的舞台上,可以獲得足夠的資源,盡情的展現最棒的自己;也許,我給了團隊舞台,卻也給了一本我自己寫的劇本,讓舞台上的演員綁手綁腳,總是只能演錯了角色。 繼續閱讀 給團隊舞台,更需要給予表演的空間
未來能成?我也不知道,雖然現在一切稱得上順遂,但「家」的完整永遠是最要緊的。如果在未來的一年內我依舊沒有能力讓家人和我一起進入這個旅程,我會毫不猶豫地回家。 繼續閱讀 47 歲生日,我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