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要選擇高端還是低端市場?
上週在社團看到這一篇文章,也看到許多朋友進行討論。在相關討論中,「高端」跟「低端」的定義,大致上指的是單價高(利潤高)與單價低(利潤低)的創業「產品」。
我會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議題,創業本來就是一種挑戰,一種「門檻」的挑戰。沒有人在乎創業者擁有的資源多寡,競爭力的表現,在於市場上創業者能夠跨過,或是創造出的「門檻」有多高。
「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走 」
這其實就是「門檻」。憑什麼拿到別人沒有的貨?品質更好?進價更有優勢?
資金、人脈、經驗、判斷、團隊,甚至創業者更強大的意志力…,創造出來的價值,其實就是一層一層店起來的基礎跟門檻。一但有本事拉出門檻,就有更高量體跟獲利的可能性,並無關「高端」與「低端」市場。
創業(零售)的關鍵,在於商品跟營運管理
這裡指的商品,不限於「貴」或是「便宜」的定義,而是具備有「競爭力」的商品。什麼是「競爭力」?

商品的好與壞、貴與便宜、曝光高與低…,都是相對與比較的。所以並不存在最貴的東西一定最好!商品力在不同的消費者的目光中,會看到不同的優點與缺點。很多人喜歡 iPhone,但也有不在少數的消費者認為 Android 手機更好用!只是因為特定的場景、軟體,或是使用者經驗的比較結果。
同樣類似的商品,可能因為價格、品牌知名度、朋友使用的經驗分享…,甚至選擇的原因是「聽媽媽的話」,這都可以說是「商品力」的解釋與延伸。
反之,商品品質不佳、品牌形象差….,哪怕定價再便宜,一樣不會受到市場青睞。因此,商品不存在高端與低端,而是是否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商品。
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成本結構,缺貨的時候誰拿得到貨?大家都能進貨的時候誰能賣得更多?
你有人脈,所以能拿到市面上大家都缺貨的商品!你有資金,可以用最大量的進貨與價格,淹死(吞了)其他競爭者!你有好的營銷策略,就是能創造更高的銷量!
零售就是一連串的比較,一連串的累積競爭力,一連串的優化提升營收、獲利能力…。這就是「門檻」,「門檻」來自於「經營團隊」的本事。無關高、低端市場。
一樣的商品,一樣的進貨價與商品訂價。比的是通路的掌握度與影響力,比的是服務品質,比的是顧客的信賴度。比的是在完整的進貨與銷貨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掌握。

14 年前,我算是台灣較早引進手機殼配件的代理商,靠的是時機點獲得一波紅利。相較於過去這五年投入電子閱讀器市場,我和經營團隊決定把門檻定義在「品牌與機型更多元」、「服務與體驗更深入」的兩個主軸。比起誠品、三創等集成店,我們門市可以提供台灣市場(甚至全亞洲目前有沒有更完整)上最完整的商品線展示與實機體驗,讓消費者獲得更完整的體驗模式;同時,針對特定非台灣或是有原廠在台灣的品牌,盡可能獲得品牌與技術授權,提供台灣本地的維修服務。
創業,挑戰是創業者投入的深度與細節,無論高價與低價市場,相信都有機會創造自己的一片天。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