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mm manager– category –
-
企業顧問與講師:關於「零售獲利學」的一些分享
營運不是一種「專業技能」,例如廣告投放、SEO,設計、文案...等,營運不是學習某種「職能」,而是不斷地「被提醒」包括假設、規劃、執行、檢討、優化、再假設、再規劃、再執行、再檢討、再優化......。對,我認為我在「零售獲利學」課程中扮演的就是「提醒者」,在業績的提升與下降時,適時的提醒各種細節。 「你以為賺錢了?其實沒有。」「你以為折扣賣更多了?其實沒有。」「你以為夠仔細了,其實沒有。」 -
品牌推動線上與線下整合(OMO),與企業的利潤中心制可以並行?
如果一個品牌發展電商事業,設定了利潤中心制的內部權責分配,又期待(規範)線上與線下兩個事業單位可在 OMO 的推進獲得成效。 在我看來,這有不小衝突。利潤中心制,那線上與線下兩個部門可以各自自行採購需要的商品、定義在各自所屬通路銷售的案型與活動價格,彼此追求最大營收與利潤的目標;OMO 強調完整、一制性資訊溝通,以及線上與線下相互互補,運用一體的會員制度、權益優惠,搭配線上與線下互補的銷售方式、流程,甚至不同的商品組合與專屬品項,刺激更多顧客在線上與線下跨通路交易的可能,創造購物頻率與金額更大化的銷售機會。 -
創業要選擇高端或是低端市場?創業是挑戰投入的深度與細節!
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成本結構,缺貨的時候誰拿得到貨?大家都能進貨的時候誰能賣得更多? -
開源與節流,你要減少虧損?還是增加獲利!
「節流」可以減少虧損,但是不會增加獲利。或許你說:少掉不必要的開支,淨利率就可以提升,不就可以獲利?少掉「不必要的開支」,那不是本來就該做好的管理?少人、少行銷預算,業績也必然減少。 -
電商陪跑教練,也陪自己團隊一起練
近期在整理一個「內訓課程」的大綱跟企劃,包括上百人的「通識」課程,以及營運直接相關團隊的「專業」課程。因此,我也試著整理過去三年跟自己團隊,以及客戶的關係。 團隊提升與訓練,成了我的大課題。規劃了 10 堂課(5~6 個月的執行),或許這是過去在天地人擔任講師:「老闆的第一堂電子商務課」的延伸與放大。 -
知天命的兔年期待
這兩年,自己最常跟自己說:看緣分嘍。團隊變化如此、客戶變化如此,甚至各種商會的邀請,或是對申請 EMBA 心態都是如此。總是,盡人事就是。現在想想,也許這也就是順其自然的「知天命」吧。 -
零售的系統運用與中台整合概念
B2B2C、B2C,乃至 D2C,品牌投入各種營運模式的過程中,從單一通路、型態的垂直管理,也逐步發現橫向多功能模式的需求也亟需被解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