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kobo forma 電子閱讀器第一回接觸感想

我對電子閱讀器 E-Reader 不算陌生,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Barnes & Noble Nook,應該是近十年前了?後續擁有過 Kindle PW、Oasis 1st、boox nova,以及 ReMarkable 1st,iPad 就不用多說了(iPad 搭配「多看」也讓我讀過不少小說)。當然,因為工作的關係,boox 文石全系列商品也都有接觸。

電子閱讀器

從上週投入台南新門市的電子閱讀器陳列工作,也當場把玩了幾款 HyRead 與 kobo 的電子閱讀器,有股孰悉卻也新鮮的感覺。今天,總算有機會先玩玩 kobo forma,也加深了原本的想法。

目錄

多功能電子紙螢幕的平板裝置 v.s 純粹的閱讀

怎麼說?用拍照當作例子吧。我喜歡拍照,尤其享受用相機拍攝各種景物、人像;有些人用手機捕捉各種畫面,舉凡人像、景物,甚至日蝕……。相機和手機都能拍照,而且都能拍出好照片。電子閱讀器也是,開放式 Android 陣營的設備(Boox、HyRead 等),除了螢幕反應較慢,但可安裝各式 APP 的架構下,基本功能可以覆蓋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 90% 的功能;封閉式系統的電子閱讀器(kobo、kindle 與 mooink)就像是上述說的「相機」,甚至連影片都無法拍攝,就只是個「相機(電子閱讀器)」。

這種選擇,很純粹,很自主。就像有些人願意時時扛著相機加數顆鏡頭,可能只是拍攝街道上各個生活小品,而有些人就是一支手機可以扮演吃飯傢伙、遊戲機、相機,以及攝影機。

可以手寫筆記的電子閱讀器 + 純粹閱讀的電子閱讀器

Boox Note 2 對我來說是無所不能的電子閱讀器,可以收發電子郵件、瀏覽網頁、做會議筆記,以及讀各家書源的書籍;ReMarkable 1st 則是「可以手寫筆記的電子閱讀器」;Oasis 跟 kobo forma 就是很基本的電子閱讀器,而且是讓閱讀更「輕鬆」的選擇。

平心而論,我是喜歡簡單功能的。滑鼠跟簡報器?手機跟相機?筆記跟閱讀……。當然,荷包的負擔就不簡單了。

來說說我玩了半天的 kobo forma 吧 – 輕鬆閱讀

最簡單的說,用 kobo 閱讀器 + 購買 kobo 書城的書,合理,簡單。加上純粹的閱讀功能,開機、選書、閱讀、休眠….,就是這麼循環。由於我過去有一堆在 Google Play、Amazon 購買的書籍,自然也是希望可以一併收藏在 kobo forma 閱讀器。過程也不算困難,除了我一開始沒注意到 kobo 需要 kepub 的格式,得在 Calibre 轉個格式才能正常讀取。

E-ink

但編排上讓我有點訝異,比起在 ReMarkable 上真是好多了。

E-ink

E-ink

E-ink

另外,沒想到 8″ 的 forma 讀漫畫可以如此不吃力?我用 Oasis 1st 看漫畫真的是看不了 20 頁就筋疲力盡了。

E-ink

整體而言,我很喜歡 forma 閱讀的表現,可以說是目前手邊幾台電子閱讀器中,閱讀體驗極好的選擇之一。

另一個優點,則是整部機器的手感非常舒適,包括實體按鍵部位的整體角度、背部防滑處理,都是很棒的設計。

E-ink

E-ink

還有那條編織傳輸線,採用了雙面 Micro USB 設計,跟 linghtning & type-c 一樣,無關正反面插下去用就對了(據說只有 forma 配了這條線)。

E-ink

 

說到 forma 在 kobo 家族獨家的,除了這條線,還有整合了 dropbox 雲端同步書籍的功能,也是 forma 獨有。讓我想起 ReMarkable 的 MyRemarkable.com 提供的雲端同步功能,將 ReMarkable 主機透電腦或是手機、平板將 MyReMarkable 帳號綁定後,即可所有設備及時同步書庫、讀書進度、筆記等。比起 ReMarkable 自薦雲端空間,kobo forma 選擇搭配 Dropbox,似乎更便利了。

半天玩下來,唯一美中不足的(也許是我個人龜毛),kobo forma 實體按鍵包括電源、翻頁鍵的回饋都偏軟,少了明確的手感。

只是,如果把 ReMarkabke 當電子筆記專用,然後再入手一台 kobo forma 當專職電子閱讀器,實在奢侈了。況且,手邊還有十項全能的 boox 呢!

甚麼?只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

財務大臣的臉色開始變了……。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