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和年輕同事、客戶會議以來,發現很多職場年輕朋友多數在進行一個企劃案,或者提案的時候,思考的邏輯少了一些「順序」。
例如討論「如何讓 XX 門市業績提升」,很快我們就會聽到:改變商品陳列、增加促銷活動、降價、送贈品……,諸如這類的「方法」。在這樣的討論會後,能夠具體成為「執行」的內容,其實是不多的。
曾經在大學的一堂課,老師對於企劃案寫作流程的課目裡講授了一些觀念,這一堂課讓我在十多年的職場生涯硬是多了個利器。
簡單的說吧:一個企劃書、一個提案,甚至一個 Project 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利用這樣的「思考流程」來進行。
「目標」⇒「策略」⇒「方案/方法」⇒「執行步驟」⇒「評估」
「目標」是什麼?用剛剛的例子來說「如何讓 XX 門市業績提升」可以當作目標,但不夠完整。「目標」,需要可以被「量化」的標的,例如「讓 XX 門市『月營業額』提升長『50%』」,或者「讓 XX 門市『月營業額』達到 80 萬台幣」。
這 50% 和 80 萬,就是可以被「量化」的目標,也代表可以作為企劃內容是否成功完成任務的指標。
接著是「策略」。尤其經驗稍少的朋友很容易將策略與方案/方法搞混,就會在這個思考流程裡不斷轉圈圈…。這麼舉例吧,情人節怎麼過?吃大餐、看電影、一樣過日子?上述三點在這個流程中就可以稱之為「策略」。「吃大餐」,是吃西餐還是中餐,吃到飽還是吃到撐,鐵板燒還是大排擋…這些就是方法,當然怎麼去、訂位、價位,是否再安排些驚喜,這就是在這些方法之後的執行步驟。
把上述的圖表轉換一個方向,成了以下的圖。
在「目標」之下,可以發展出多元、不同的「策略」模式,可以稱之為「水平思考」,如何透過更多的分享、提議,創造「廣度」。
在「目標」⇒「策略」⇒「方案/方法」這個邏輯裡,稱之為「垂直思考」,這部分則需要較多對於執行的內容與方式進行討論,創造「深度」。
最後,當然要依據每一個「策略」⇒「方案/方法」進行「評估」,包括可行行性、預算,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進行思考,再回頭檢視這樣的結果是否與「目標」可相呼應,甚至一致性。
真的,這不過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與順序,但是在我工作生涯中,給予很大的助力。把觀念認清楚,每一個步驟理解,這套概念可以運用的範圍真的很廣。
分享給大家。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一覧 (2)
其實這流程搞懂不難,但能不能在企劃進行中不斷的「順」才是重點。很多時候策略跟方法這一段,大家「玩」的太開心,其實跟「目標」差異極大。
繼續文中舉一個例子:增加營業額 50%。
也許策略上可以有「特惠促銷」和「加價購」,己及其他多種方式。回頭看「目標」是「增加營業額 50%」,所以「加價購」的方案可以跟目標直接連結(哪些商品用多少金額設定,就是方法了)。而「特惠促銷」意旨「降價」,因此與「增加營業額」的目標是相反的,則必須透過哪些活動內容,讓單價降低的同時,增加足夠的銷售量,才能達到目標。
這中間的過程,需要時時「瞻前顧後」才是。
謝謝您的分享~
正好這有用到 這個心智圖的功具 http://www.mindmup.com/
他可以快速建立心智圖,又有在可以在google driver保存的能力
所以可以和遠端和同事討論心智圖中的東西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