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上海,開始習慣看劇打發點時間(除了上班時間,一個人其實很「靜」,放假在租屋處,甚至一整天是沒有說話的聲音)。還是喜歡看美劇,包括紙牌屋、 24 小時反恐任務、BlindSpot 這些劇情挺扯的美劇。近期回看 2012 年 HBO 播出的 The Newsroom,亢奮依舊。
很多人一定都看過這部影集的第一集開場片段:
我 17 歲那年,某種不成熟、帶著憤世忌俗的叛逆高中歲月,讓我經歷一段不順遂,卻又豐富成長的過程。直到今日,我始終以為自己有某種程度的道德偏執,不是那種不亂丟垃圾,不闖紅燈穿越馬路,或者在公車上裝睡沒讓座…。而是,有些是非,其實很容易理解。然多數的人會選擇容易的,而不是正確的。
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From “scent of a woman”.
感動,來自面對容易(或是多數人的喜好)與正確(已預見有極大挑戰)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時的判斷與堅持。新聞一旦都讓商業或是政治影響,就不再是新聞,而成了脫口秀。同一件事,台灣媒體的「宣導」真的就是極端的兩種論述,不就是如此。
昨晚找出第一季某一集,女主角說服男主角的一段話:
On a huge subject, but ours was a mistake, yours was fear, a need to be loved by strangers and not our show. Be a leader, be the moral center of this show, be the integrity.
在這個課題裡,我們犯了錯誤,但你是因為害怕。你想要被陌生人喜歡,卻不管節目。當個領袖,真這個節目的道德中心,當個正人君子。
創業十多年,一個大叔幹嘛跑來上海當打工仔?上週一位來訪上海的朋友這麼問。我想賺錢,而且賺很多錢。
我的創業,有人看來頗成功,也有人認為其實很失敗。如果以賺錢來說,確實不算成功(創業一定有風險,創業過程有賺有賠,創業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但在我自己的標準,這是我自己一直期待的過程,堅守著在他人看來無關緊要,甚至莫名其妙的「初衷」。
來到上海,我一直相信著我的堅持,如果在中國的市場一樣可以印證,這才是我追求的成就。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