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漂」?
最近看到些媒體或是臉書上,常看到「北漂」的議題。這也不是新聞,打小看到、聽到不就是「我要來去台北打拼 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或者: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去「大城市」賺大錢、住大房、開大車…。不是一直都如此,怎麼這幾個月變成了新趨勢?
過去十多年,我喜歡住在新竹,哪怕一天得花 3 小時通勤往返新竹台北,我還是喜歡新竹。是家,更是舒服的狗窩。為何去台北工作?也就是薪水跟機會。
這幾個月,常去天津。天津的同事跟我說:咱們天津人喜歡在家鄉工作,不喜歡去別處。搭車 30~40 分鐘車程從天津就到了北京,一樣的工作薪水可能多了 30%,當然一頓餐可能也從 20 塊人民幣,變成 30 多了。
賺得多?花費也高,但不就都是一股「現在拼命賺,賺夠了回家鄉蓋樓」。這麼說起來,我現在人在上海,其實跟以前在家裡幫忙照顧父親的越南籍看護阿金阿姨其實是一樣的。
「漂」不好?我說不上好或是不好,哪怕我現在漂到了「上海」。
為何選擇上海?尤其是已經過了職場最有潛力與戰鬥力的年紀。不是追夢,也不是成就未竟理想,就是一個從「鹿港」到「台北」的期待而已。20 年的職場生涯,就是想來大城市試試手氣,搭上全世界零售業最瘋狂的列車。
「漂」不是政治議題,是「經濟」的期待。
十多年前我開始創業,當時不少台灣品牌、製造廠,打著 MIT 的旗號打出市場知名度,跨海到了中國市場也是威風凜凜。這十多年,國際品牌看好中國的消費力,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台灣品牌戰的辛苦,陸續退出,或是縮小規模;倒是中國品牌越戰越勇,品質不但快速跟上世界水準,價格卻是始終維持了很好的競爭力,甚至逼的國際品牌在極度透明的市場裡不得不降價競爭。
以前,我看到的是台灣品牌跨海過來,現在,先不看露天拍賣 & 蝦皮上有多少淘寶的商品,甚至接下來雙 11 台灣有多少人早已剁手又剁腳的拼命血拼…。
上海的商場,依舊許多進口品牌,但本土品牌卻蠶食著這塊市場。中國的製造產業,也跨越了量的優勢,近一步提升到質的競爭,清一色的,這些本土品牌挑戰的都是世界一級的品牌。
顯而易見的,未來台北的商場,可能也會看到和現在不一樣的招牌吧(當然不止是從霓虹燈換成 LED)。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