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文不對題,這趟上海行,沒有任何遊玩行程。
談生意?新商品合作?市場評估?通路視察?通通都不是,我是去求職的。
少數熟一點的朋友比較了解我這一兩個月陸續的安排:創業公司逐步完成交棒,讓自己的職場未來得以佈局中國。這一趟三天兩夜行程,總共拜訪了兩個企業、兩位 Head Hunter,以及一位 13 年前任職 eBay China 的老同事。也妙,就在昨天回到桃園機場,就在桃園高鐵和一位創業佈局早已進入上海的朋友碰面,得以獲知他這兩年的佈局以及可能的合作機會。總之,緊湊,而且豐富。
這回去,不意外的是確定了我去中國若要投入 EC,甚至是 Digital & Social Marketing 領域,進入門檻極高(台灣電商經驗對中國市場是「無價」值的),未來挑戰也大;而意外的是中國在新經濟創造出許多年輕、有潛力的企業集團後,對於企業組織的營運與策略,將需要有經驗、有整合能力與執行力的管理人才,但「緣分」很重要。甚至陸資、外資與台資企業經營方向與市場優勢,在中國市場也呈現了跟過去不同的趨勢。
兩岸的市場規模本來就不同,但這回讓我體驗最深的的兩岸企業對於市場新契機與投資的態度截然不同。
在中國,不斷湧入新市場的創業者、投資者,當然也有很多投機者,都極為關注中國三巨頭 BAT(百度、阿里、騰訊)對於任何一個新市場、契機、商業模式的投資,並且爭先恐後地投入各項資源。搶灘始終是死傷最大的,但幸而生存者,就得以取得一座碉堡。各式各樣的服務、商業模式也乘勢而起。
奪下碉堡,接著就是建構一座城牆,並且上天下地的經營與拓展,同時持續覬覦旁人的碉堡、另一座灘頭。
中國市場目前的成長,已不再是陡坡起飛的態勢,不僅趨緩,甚至有不少產業已經出現疲態並下滑,但新經濟的熱絡仍持續著。
台灣,依循者中小企業支撐著經濟起飛的型態,整體市場依舊維持著小幅成長,但分散到各個領域、產業,各項挑戰依舊讓多數中小企業很吃力的經營著。
十幾年前我還在 eBay 服務,當時就很多人說:網路無國界,地球一個市場。這句話,其實這一兩年才算真正落實了。華人市場、東南亞、亞洲、乃至世界各區域,逐步都建構了相互連結的經濟網絡,而我選擇挑戰兼具亞洲經濟網絡的最上游,以及零售市場最後一哩路的中國市場。
這一趟上海行,其實是個起步。
BTW,這次下榻的東湖賓館真是好地方,值得推薦。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