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公關產業超過 5 年,正確的說,距離我在公關產業挑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剛好 10 年。
昨天,和原廠一起,以客戶的身分,聘請公關顧問公司舉辦了一場媒體餐敘,約有一個月的前置作業期,花了不少時間在溝通與執行工作上。記者會臨場十分順利,也是圓滿完成。
2007 年的公關產業,跟 1997 年,並沒有進步。
繞了一大圈,再回顧公關產業的現況,雖說參考對象只有一家公關公司,用這樣的觀點來評斷公關產業,並不公平、也不客觀,不過,我還是有了這個結論。
我不認為這個結論,是在貶低現在的公關公司,而是說明一個現象。
公關顧問業,最重要的價值是「人才」與「管理」,唯一的產品則是「專業」與「服務」。
以「人才」結構來看,多數公關公司扣除掉最高層級的主管外,從 Account Director(AD) 一路下來到 Account Exective(AE),特別是擔任最多執行業務的 Account Manager(AM) / AE,多半在公關領域裡的直接經驗都不算資深,或多 5 年,或少 1~2 年,再加上工作內容煩瑣、面對客戶、媒體的壓力不小,人員流動也是頻繁凡,在經驗傳承與人員訓練上,總是不斷重複著相同的事,這當然也造成公關產業難以成長進步的原因。
從另一個角度 – 客戶的期待來看,公關公司提供專業的媒體互動、有效的整合資源與管理的專業服務。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製作一個背板,公關人員可以清楚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及客戶特定的一些限制,挑選適當的協力廠商,從設計、圖庫、顏色正確與否,到輸出的 Quality,整合各種資源、為客戶監督、控制作業流程與品質。在這個過程裡,公關公司的專案人員,能不能主動管理,或者只是被動轉達,當個客戶與協力商中間的傳聲筒,即是「專業」、「管理」與「服務」的評量標準。
從人才到專業服務,經驗與角度,可能都是目前公關產業遇到的瓶頸吧。
客戶、媒體、協力廠商。一個公關人必須面對這三種觀察、身處角度截然不同的對象,而又必須給予滿足,壓力之大可想而之。除了專業服務,適時的謙讓與對溝通對象的認同,則是身段的呈現。我不是說公關人就得認受客戶或者媒體的鳥氣,而是在專業服務之外,把自己放對位置,畢竟客戶產業百百種,哪有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絕對。展現公關專業,學習客戶專業,這才能創造雙贏結局。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一覧 (0)
[…] 我在部落格文章:拓點,不一定是賺了錢也提到: 創意思考這個小公司,在 2006 年初開始,逐漸把業務重心轉移到品牌商品代理的角色,面對國內、外原廠的業積要求,開闢更多的通路商是必須進行的。但是台灣電腦周邊市場的競爭力,不但是白牌商品廝殺競爭,品牌商品也是不徨多讓,以專業電腦包為例,市面上品牌至少有 50 種,光看 Yahoo 購物中心的電腦包品牌館,也有將近 30 種。 […]
各行各業甚至是每個職位都有不同的挑戰,
蠻贊成熊老闆您的論點: 展現專業,學習客戶的專業,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