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快起快落、慢工夫慢熱慢退;閃電商閃出閃沒、真功夫真材真料」。
2014 年末,市場再次點燃起「電商」熱,平台月、季、年營收屢創新高,電商(購物車)平台大張旗鼓,坊間電商課程更是五花八門,有跨境賺人民幣、有快閃購、有群眾募資、團購…。電商的起勢實在將實體零售業整的淒淒慘慘。
實體指標的百貨、購物中心,一陣兵荒馬亂下來,整軍經武紛紛押寶在「快時尚」跟「美饌飲食」,卻沒想到這「快」果真來的快,去得更快,「饌」則是名店還沒帶來足夠的錢潮,租約一到就各自退散。一言敝之,實體零售不但不知如何因應電商的蠶食鯨吞,時而自亂陣腳,時而更風轉舵,結果反正一樣慘。獨立街邊店更是如此,台北忠孝東路三段、八德商圈…,曾幾何時有那麼多待租的空店面?
2017?與其說是觀察,倒不如說是我自己的期待。我認為,更期待零售市場在 2017 年將快速回到基本面,而不再像之前「重網路、輕實體」、「重新創、輕傳產」的煙火秀,比絢麗、拼高空將瞬間消逝,創造更好的購物環境以及讓生活品質更提升的零售升級將得以突顯。
過去這兩三年,台灣電子商務供應商極度強調的優勢:「快」、「便宜」、「方便」幾乎超過了整體市場需求的極限,讓原本的優勢瞬間成了負擔。
舉物流為例,24 小時的到貨變成 6 小時、5 小時的競爭,「快」就是好?「更快」不需要更多的支付?別說一例一休會造成什麼影響,物流業者早在 2016 年第三季就已嚐到苦果,只能一邊想辦法止血,另一邊與競爭同業合縱連橫抵抗平台與電商業者。「結帳 84 折」、手機 APP 鬆鬆下單、我最便宜 APP…,看似百家爭鳴實是血搶灘頭,表面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新高營收,背後卻是白忙一場的毛利犧牲。
閃購、募資、團購,亦是如此,需求供應生態鏈的上、下游幾乎不變,但卻在中間段經銷通路商的運籌帷幄下,使得電子商務的環境走入困境。
這麼說也許武斷了些,2017 年零售市場的板塊,將會再出現極大的變動。
零售市場「通路為王」的法則依舊存在,但誰言「經銷通路」無法取而代之?舊文「如果電商平台與品牌結合」提到:
未來傳統代理、貿易商的模式,必須與品牌更加緊密,或者必須擁有通路的經營權,才能獲取生存的機會與空間。甚至,擁有了品牌與通路,將有機會走向自有品牌、直營通路的這一條道路。「品牌」與「商品力」才有價值。
品牌電商本身具備足夠的產品力,若能掌握通路的優勢,加上適當的行銷導入流量,將快速地提升其銷售能力,也減緩對於大型平台的倚賴與市場競價的傷害;同樣的,當品牌進駐實體通路,不僅能縮短 B2C(Brand to Customer)的距離,包括品牌形象、專業服務,甚至提升品牌忠誠與價值,都是影響品牌銷售的關鍵。
說來說去,其實都是老掉牙的觀念。但偏偏過去這兩三年,零售市場就不是這麼回事。時機財與快錢,真的還得快去得更快,要長遠發展,還是一步一腳印,把基礎打好。
2017 年,是零售基礎年 – 我衷心的期盼著。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