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如果電商平台與品牌結合

台灣市場代理、進出口貿易,甚至國際代購,這些模式在零售市場引領多年,但也正因為這種「短利」讓台灣市場近年成了「阿里巴巴經濟」的下游跟出口,嚴重衝擊了台灣消費市場生態。

未來傳統代理、貿易商的模式,必須與品牌更加緊密,或者必須擁有通路的經營權,才能獲取生存的機會與空間。甚至,擁有了品牌與通路,將有機會走向自有品牌、直營通路的這一條道路。「品牌」與「商品力」才有價值。

上週,我以「品牌飛天過海,代理霧裡看花」為主題,擔任一場封閉社團的分享講者。上頭這段話,算是分享會內容的總結。

「所以現在檯面上的網路平台未來都不看好?」分享會後,在我開車回新竹的路上,接到一通參加活動朋友來電聊到的話題。

2015 年全年台灣網路交易金額大約是一兆台幣,其中約 6000 億是 B2C 的線上交易,但觀察台灣電子商務龍頭 PC Home 全年營收 228 億,就算加上富邦媒(旗下包含 momo 購物網、摩天商城、電視購物及型錄)全年 256.4 億的營收,兩大綜合性電子商務網站加總不到 500 億,佔 B2C 市場依舊不到 10%。這數字代表什麼?台灣的電子商務市場並非以「綜合商場」為主軸,PC Home、MOMO 也並非是所有供貨商的「神主牌」。

除了 PC Home、MONO 兩大綜合性網路平台,台灣網購平台還有不少強調多元、綜合型網路平台,其所佔的營收比,或是該平台目前營運狀況可想而知。

能讓供應商賺到利潤的通路平台,沒有理由不合作;但現階段許多通路平台,供應商確實賺不到利潤。

我自己過去幾年一直不看好新成立的綜合性購物網站,無論比快、比便宜,或是比身後富爸爸的口袋深,市場的營收比例其實就是答案。

我甚至認為,目前市場上二線,甚至三線的網路平台,若願意整合旗下資源,與各品牌商共同建構出「主題電商」,甚至跨足「代理商」業務,直營「品牌電商」會更有前景。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