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專家」v.s.「專業」

很巧,今天接到了兩通電話,都是來自於國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問的問題也一樣,都在於筆記電腦上的鎖孔。其中有一位,讓我在電話過程中,不是太舒服,也失去了點耐心。

「因為客戶之後會測試,所以有沒有客戶用來測試的 XX 型號的那一組鎖?」「我是不是只要用這一組 XX 型號的鎖測試可以用,就沒問題了?」

首先,他沒說他是誰,我也不認識他。再者,我也不認為他知道,電腦鎖跟電腦的關係,甚至,我也不認為他真的清楚他的客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產品跟服務。

讓我想到了前陣子讀得這本書:「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作者是大前研一

很丟人的,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看了一次半(一次完整閱讀,一次跳章閱讀),對於「專家」與「專業」其間的分別,依舊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但是,今天這兩通電話,似乎幫我畫出了點輪廓。

這位我不認識的 PM or 工程師,或許可以說是一位筆記型電腦製造過程的「專家」,他很清楚需要的規格、製程,擁有豐富的知識、技能,以及經驗。但是,如果他無法體會消費者的需求、從客戶(品牌業者)的角度思考,今天這一通電話的內容,只不過是他可以向客戶交代的方式之一。那怎麼看「專業」呢?品牌客戶為什麼要指定某一個品牌,甚至某一個特定型號的電腦鎖作為基準?這一組 XX 型號跟該品牌其他 OO 型號有所不同?跟其他品牌相比又如何?消費者會看到著些細微的不同?這部電腦完成上市後的定位是什麼?主力消費對象是誰?這也正是「專業」的價值吧。

最近,比較熱絡在玩 Flickr 上的一個 Group: 業餘愛攝影 Amateur Photographers Group。對於攝影,我既非「專家」,更談不上「專業」。最近,和幾位 Group 裡的前輩在 MSN 閒聊中,發現學習拍出更漂亮「照片」的過程中,除了器材、技巧外,觀察環境、光線、被攝物的位置、狀態,甚至情緒(如果主題是個活的東西),都會左右一張照片的內容呈現與價值。

這個觀念,跟以往追求某種特寫,或是技巧,甚至器材,有著極端的不同,也讓我體會到更深一層的「專業」與「態度」。

你是「專家」?那很棒。如果可以擁有「專業」,那就具有影響力。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