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這一站 – 台灣
這一站,台灣。
自 6/2 把上海租屋處的臨時家當或買或送,捲起行李回到台灣。持續一個月的時間,接著試其他的機會,也投入「想不同」的調整。
昨天確認前陣子在上海洽談、唯一一個自己以為有合適舞台的工作機會沒能獲得青睞,選擇留在台灣變成最好,也是唯一的選項。
撇開回台灣日子其實過得比較舒服這事。 繼續閱讀 “職場這一站 – 台灣"
這一站,台灣。
自 6/2 把上海租屋處的臨時家當或買或送,捲起行李回到台灣。持續一個月的時間,接著試其他的機會,也投入「想不同」的調整。
昨天確認前陣子在上海洽談、唯一一個自己以為有合適舞台的工作機會沒能獲得青睞,選擇留在台灣變成最好,也是唯一的選項。
撇開回台灣日子其實過得比較舒服這事。 繼續閱讀 “職場這一站 – 台灣"
咖啡本身以外,星巴克為顧客創造了「第三空間」,除了家跟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空間。
我算不上是星巴克的擁護者,除了年輕在外商工作那一段時間,每天停好機車(那幾年好像還沒有捷運),硬是要繞到星巴克取個外帶杯,裝個樣子…。
多數時候,如果同時有其他的咖啡店可以選擇,星巴克向來不是我的首選。但確實,跟廠商洽商,或是跟不算熟稔的朋友約在星巴克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進可深談,退可閃退,沒有心理負擔。
繼續閱讀 “上海的星巴克"
拿著相機,我喜歡上海街頭的窗景。不是從窗戶看出來的風景,而是在牆上的「窗」。
很難猜想出每一道「窗」究竟是怎麼設計出來,顏色?尺寸?總是每扇窗長相都不太一樣。但各有味道。 繼續閱讀 “上海的窗與衣服"
經營實體店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陳列。
以零售的角度出發,優質品牌、商品越多越好;一張桌子能放 50 個商品比 20 個就更好,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實沒錯。
商品品質好,更容易保持售前、售中、售後的一貫完整服務;商品越豐富,越能吸引消費者目光,以及提升成交機會。更豐富的商品與陳列,更好的購物服務與體驗,加上基本該有的清潔、專業知識,良好服務態度…這就是很棒的實體門店了。
繼續閱讀 “線下實體店陳列該注意的議題"
「通路為王」,你現在聽起來是刺耳?或是意猶未盡?
「品牌為王,通路王中王。品牌是讓人樂得買,通路是讓人樂得賣。」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分享文章中的一段話。 繼續閱讀 “農曆年假最後一日的雜感 – 亂說「品牌」與「通路」"
未來能成?我也不知道,雖然現在一切稱得上順遂,但「家」的完整永遠是最要緊的。如果在未來的一年內我依舊沒有能力讓家人和我一起進入這個旅程,我會毫不猶豫地回家。 繼續閱讀 47 歲生日,我在上海
不是有首歌詞:「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就算挨了刀你還得江湖飄」。
其實不是環境險惡,就是競爭而已。因為舞台大,職場上競爭的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者,搞了幾回合,會發現那怕你一路披荊斬將,始終沒有誰拿到了是冠軍,登上衛冕者寶座。 繼續閱讀 貳零么捌年終回顧(2018 十小事件)
再一個月不到,我來上海也半年了。
上海物價比起台北,食、衣、住、行這四件日常大事,就吃跟住極傷荷包,一間位於徐家匯大概 20 來坪,一房一廳再加一衛、一廚房的電梯公寓,大概要 40K~50K 台幣;一碗普遍的牛肉麵,大概就是 160~180 台幣價格,找間網路風評不差的麵包店,一包類似 7-11 販售吐司大小,這兒也得花上 150 台幣。
不過,扣除吃、住這兩擋事,因為市場大,相對競爭都激烈,民生必需或者輕奢品,價格反而實惠一些。
繼續閱讀 “敗家記錄:Billingham Hardly Pro 經典相機包"
我是「海漂」?
最近看到些媒體或是臉書上,常看到「北漂」的議題。這也不是新聞,打小看到、聽到不就是「我要來去台北打拼 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或者: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去「大城市」賺大錢、住大房、開大車…。不是一直都如此,怎麼這幾個月變成了新趨勢? 繼續閱讀 “漂來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