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相機,我喜歡上海街頭的窗景。不是從窗戶看出來的風景,而是在牆上的「窗」。


很難猜想出每一道「窗」究竟是怎麼設計出來,顏色?尺寸?總是每扇窗長相都不太一樣。但各有味道。



尤其在上海,窗戶除了可以「開」,更可以架。架啥?架曬衣架。

有上圖這種穿牆而出的曬衣竿或繩,也有下圖這種叫「龍門架」,金屬方框的造型。

當然,隨意披在窗台、搭配環境風格的花式曬衣更是千奇百怪。


一般街道上如此,當我走進復旦大學也是如此,眼見一排挺有意境的建築物,走近一看,竟然又是曬衣服?想必是學生宿舍。

就是一種習慣成了自然,久了更成了一種文化。起碼,我覺得很有意思,為這個既新且舊的都市,帶來豐富的顏色。
有說是上海潮濕,洗好的衣服放室內曬會有霉味,趁陽光可以曬得更乾透,有多了陽光味,甚至還能讓紫外線殺菌;也有說上海住房空間小,室內沒有足夠空間曬衣、被。
以我這外地人來說,真的不會「有礙觀瞻」,而是多彩。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