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零售市場的另一種思維

000299300006

去日本購物或是代購,似乎成了熱門行程甚至生意。為什麼?除了匯差,其實還有價差(含退稅、還原金與遊客優惠)。

日本的商品比較便宜?我認為應該描述的更清楚:日本的本地商品比較便宜。包括日本品牌,包括民生物品,包括水果、居家設備。

所以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日幣 1,000 地商品,在台灣要賣 1,000 台幣,在中國則是 1,000 人民幣。真的不誇張,不然哪有這麼多代購的生意可以做?

IMG_1141是台灣的代理商或是商人可惡,把價位硬是拉高獲得厚利?也許有,但多數並非如此。以前有一說:日本人把好貨都留在國內,外銷的都是次級品。我的看法是,日本品牌尤其民生品類,在市場與價格的定位考量上是內需市場,加上日本許多傳統中小型製造業本身就是品牌商,價格上的設定單純許多。

IMG_1136傳統的產品銷售結構,簡單的說,由品牌商控制著以下的流程:工廠生產(倉儲物流),賣給代理商,然後商品進入零售店或是網路平台,獲得消費者青睞而售出。也就是 – 工廠 | 品牌商 | 代理商 | 經銷商 | 消費者。這中間每一個「|」,其實就代表一段的獲利結構。將中間的過程與階段減少,自然價位也可以更親切。

此外,設定了本地推廣與銷售的市場經營,進出口稅、物流、倉儲以及各式成本也因此得以降低,這樣就更容易解釋日本商品在日本市場,普遍比起我們的認知便宜許多。也可以觀察,若是國際品牌,甚至奢侈品來看,除非 Outlets 特賣商店,多數與國際市場價差也是接近。

日本的供應鏈,其實給我自己很大的信心,或者說是衝擊?創意思考這家公司從成立第三年開始,同時就具備代理與通路的角色,這幾年也推出自有品牌 SHUAI。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這幾個角色都不算成功或是具有市場影響力,但是讓品牌與通路可以結合,甚至重新思考品牌在地化的操作,在我看來將是一件有趣,以及有挑戰的機會。

品牌在地化?兩年前在進行 SHUAI 品牌的第一款商品,「價格」其實拿捏了許久,甚至「市場」也觀望許久。只能說「不切實際的夢」做太久了。包括亞洲幾個商業夥伴、美國的朋友,都陸續討論過 SHUAI 品牌進入其他市場的機會與建議…。如果完全只考慮台灣市場,其實整個運作過程應該容易許多,對於市場價格也可以更親切與實際?

品牌與通路|消費者,是不是容易許多了?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