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 tag –
-
會員、社群與口碑,一切都源於真實與信任
真正的有價值的「會員」、「社群」與「口碑」,是建立在品牌的經營,品牌在市場與商品優質的堅持,以及關注顧客的交易體驗與使用者經驗。本質上是品牌對市場、商品、消費者做了什麼承諾,做到了幾分。而不是「衝高」多少會員數,衝粉速度有多快,甚至『真人真 PO 文,但 PO 了「假」的體驗文』。 -
你有的是數字?還是數據?
今天跟同事共同擔任一場企業內訓講師:「新零售營運資訊流(中台)與運用」。最後 Q&A 時,一位朋友提問:老師,從您接觸過的品牌,有哪些品牌有能力做到這樣的中台架構與數據分析?我的答案是:大多數的零售商都有條件,但多數都沒有這種思維與架構,或是不知道原來手邊的數據可以如此運用。 如果一個零售業有還算可以的 POS 系統,在進、銷、存的作業有確實執行,基本上已經滿足大多數零售營運數據的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運用。如果運用如 Shopline、91APP 等開店平台,具備會員、點數系統,更可以整合 POS 的商品主檔、訂單數據,進入 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分析會員的終身價值等分析資料。 問題是,品牌知道自己掌握了什麼?或是以為自己已經在進行數據分析?或者其實只是在「看數字說故事」? -
領導這門課,真難
我向來不喜歡「同理心」(empathy)這個詞,如同「換位思考」。我認為同理心並不存在,因為人的主觀意識並不能完全客觀的異位思考,尤其當立場對立的時候,彼此雙方如何能夠「同理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理心」並不是雙向的需求,而是單向。 從領導者與團隊,「同理心」是領導面向團隊的角度,並非團隊能夠從領導的位置「換位思考」。這樣一說,似乎重重敲了我的腦袋瓜。再者,資深的同仁,或許也同樣面臨在成長與習慣的拉扯當中,必須面對「孤立」的老闆,以及不斷「抱怨」的執行團隊。 -
分享與自省:「死亡爬行」的領導與管理
我常說,我不喜歡當老闆,因為我不喜歡管理。我錯了,我不是不喜歡管理,而是我對團隊不夠有信心,同時我和團隊間,並沒有「承諾」(這是主觀的)。 「信任」與「信心」不一樣,信任是 Trust,而信心是 Confident。過去將近 20 年「當老闆」跟「經理人」的經驗,讓我今天在「信任」與「信心」的糾結中遲疑了許久。 -
SaaS 在電商零售中是工具,不是解決方案
我自己用過一套 CDP,當時系統商、技術團隊,把我提供的各種檔案匯入後跑出許許多多很吸引我的數據;另一回,我打算自己匯入一個客戶的數據檔案...,然後試了十幾回,每次都出現欄位 Error 的訊息,然後就當機...。結論是,匯入的檔案格式有各種限制與清洗的需求,同時參數的設定必須依照不同產業、品類、商品數、價格帶...等資訊進行設定與系統學習。 我則是天真的以為...,匯出 + 匯入 = 拿到數據。 -
零售與電商經營,關鍵在哪裡?
零售的經營管理,有三大塊的流程管理:「規劃與行銷計畫」、「採購與商品流動」、「銷售與服務」三大階段。但往往我們在討論零售或是電商時,很容易聚焦在最後一部分「銷售與服務」,包含「購物車」、「網站」、「門市」、「廣告投放」、「會員經營」、Martech...。這些規劃、執行與優化應用,都是整個零售流程的「最後一哩路」,但前面的 99 哩路,可能更是零售成敗的基礎工作。 -
品牌推動線上與線下整合(OMO),與企業的利潤中心制可以並行?
如果一個品牌發展電商事業,設定了利潤中心制的內部權責分配,又期待(規範)線上與線下兩個事業單位可在 OMO 的推進獲得成效。 在我看來,這有不小衝突。利潤中心制,那線上與線下兩個部門可以各自自行採購需要的商品、定義在各自所屬通路銷售的案型與活動價格,彼此追求最大營收與利潤的目標;OMO 強調完整、一制性資訊溝通,以及線上與線下相互互補,運用一體的會員制度、權益優惠,搭配線上與線下互補的銷售方式、流程,甚至不同的商品組合與專屬品項,刺激更多顧客在線上與線下跨通路交易的可能,創造購物頻率與金額更大化的銷售機會。 -
創業要選擇高端或是低端市場?創業是挑戰投入的深度與細節!
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成本結構,缺貨的時候誰拿得到貨?大家都能進貨的時候誰能賣得更多? -
經營官網電商,品牌擴大會員數並不是目的
昨天跟同仁們錄一集 Podcast,過程中聊到「品牌經營電商中,希望能增加會員數」的需求。事實上,很多傳統零售品牌開始進入電商「官網」時,常常掉落入一個看似正確,卻事半功倍的「陷阱」。 -
電商陪跑教練,也陪自己團隊一起練
近期在整理一個「內訓課程」的大綱跟企劃,包括上百人的「通識」課程,以及營運直接相關團隊的「專業」課程。因此,我也試著整理過去三年跟自己團隊,以及客戶的關係。 團隊提升與訓練,成了我的大課題。規劃了 10 堂課(5~6 個月的執行),或許這是過去在天地人擔任講師:「老闆的第一堂電子商務課」的延伸與放大。 -
樂在工作,其實不是在工作中尋找快樂
圖片中的這位街頭藝人,在下午 3:00~5:00 的時段,一個人在淡水河畔自彈自唱。你說,他在彈唱的過程中享受了音樂的快樂?我倒是願意說:他用快樂的心情,投入在這 2 個小時的工作當中。炎熱的陽光下不停地唱著,偶而自己說了幾句話,自己也回答上。經過的遊客或而短暫停下腳步,或是繼續交談、大笑,或是尷尬的拉著想要便便的狗......。 -
知天命的兔年期待
這兩年,自己最常跟自己說:看緣分嘍。團隊變化如此、客戶變化如此,甚至各種商會的邀請,或是對申請 EMBA 心態都是如此。總是,盡人事就是。現在想想,也許這也就是順其自然的「知天命」吧。 -
分享:LAPO 10000mAh 多功能無線快充行動電源 2.0
22.5W PD 超快充電,15W 磁吸無線充電;自帶 Lightning 線和 Type-C 輸出線,加上雙口輸出,最高可支援五台設備同時充電。 -
貳零貳貳,然後
2022 年工作上最大的差異,三年的時間,從「想不同國際」延伸到「首邑電商顧問」,逐步開始有跨事業單位、部門、團隊的整合效應出現,有好,也有不夠好,但這個過程確實是不斷撞牆,也不斷翻牆,繼續前進。第四季開始,又多了「睿識新零售科技」。整個過程不是一路往前,而是前進一部,退後三步,再往前六步...。繞兩個圈,再翻兩個跟斗,摔倒四次,爬起來架著拐杖又往前跳了一步...。 -
零售的系統運用與中台整合概念
B2B2C、B2C,乃至 D2C,品牌投入各種營運模式的過程中,從單一通路、型態的垂直管理,也逐步發現橫向多功能模式的需求也亟需被解決。 -
網路開店的核心 – 商品與營運
傳統行銷的 4P 最初正是為了拓展零售領域的論述,放在「新零售」,或是電子商務時代也毫無違和。 4P=商品(Products)+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 如果把後面三個 P 換成營運? 4P=商品(Products)+營運(Operation)。 營運,其實就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