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 tag –
-
網路開店的核心 – 商品與營運
傳統行銷的 4P 最初正是為了拓展零售領域的論述,放在「新零售」,或是電子商務時代也毫無違和。 4P=商品(Products)+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 如果把後面三個 P 換成營運? 4P=商品(Products)+營運(Operation)。 營運,其實就是團隊。 -
傳產進入電商零售先聘請數位行銷長 CMO?不,應該先有 COO 營運長
別說「懂」了,你真的「知道」「零售」怎麼做? 你賣的是產品還是商品? 你的商品有競爭力?外觀與設計?功能與需求?價格?競品是誰?競品的市佔如何? 你透過甚麼通路販售商品?經銷商是寄售還是買斷?Sell-in 跟 Sell-Out 的狀態如何?Sell-through 的比例有多少? 你的營運成本?直接銷售成本?間接費用? 最後一個問題,你知道過去一年的的損益是多少?你的庫存品與成本耗損有多少?你真的獲利?,賺多少?你賠錢,賠多少? -
新經濟模式 v.s. 傳統管理
這段時間也遇過客戶半開玩笑問:你要不要加入我們公司啊?這是極大的肯定,真的。 幾年前 hunter 跟我談電商工作時,我是很心虛的,因為我始終不是「電商底」,而是比較傳統的「零售掛」。但這兩年包括自己營運的熊老闆,以及協助不同品牌進入電商或是既有零售管理的進展,讓我也相信「老零售人」一樣可以經營「新零售」。 -
2021 「更新」熊老闆 X 91APP 的實驗
我常跟分享的對象說:「我的經驗不一定能幫你賺錢,但一定能幫你省下不少學費。」熊老闆精選好東西,這五年一路走來自然也是曲折多舛。這兩年,則是包括我自己與整個團隊實驗性質最高,但收穫最多的過程。 -
品牌進入電子商務的停、看、聽
傳產與線下零售商想要進入電子商務領域營運,請停下手邊所有 Google 工具、廣告投手、小編與美編、內容行銷、數位行銷...等等想要做的每件事。先找出一位適任的「電商經理」。 -
「新零售」關鍵字已經邁入五年,你搞清楚了?
零售的現在與過去,其中最大的差異,不是新跟舊,而是從單一營銷方式的線,演進到各種交易型態交錯的全面性。零售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用合理利潤的價格,把商品賣出去。電商並沒有取代實體門市,直銷、團購,甚至直播主、網紅帶貨,都沒有取代原本的實體店面。而是如何通盤的掌握住每一種營銷的模式,以及管理彼此之間的交互融合與擴張的演變。 -
零售店營運的關鍵人物 – 店長
【開店,一點都不難。在我創業的這十多年裡,我至少開了 20 家以上門市,當然,也... -
假如我是老師:電商零售的十堂課
我不是老王,也不懂賣瓜。過去近 20 年的工作經驗,尤其從行銷到電商,再深入零售經營,回過來看,我期待自己可以扮演的從來不是「將軍」或是「軍師參謀」,而是經歷多次戰役第一線的「士官長」。 -
新零售,好產品依然是關鍵
消費者想要買「好產品」這件事是不會變的(好產品並不等同於最高價產品,而是是滿足消費者某種需求的產品)。好產品的本質也是 C/P 值,但重點是 Performance,而不是 Cost(不少品牌過於強調 Cost,導致最終只能在低價市場中求生存 - 天底下只有更便宜,沒有最便宜)。 -
再談:電商官網的第一件事 – 定位
總結來說,我把目前熊老闆當作是一個「會員中台」,三家實體店,甚至部分平台當作是可以碰觸到消費者的前端。每一位已購買的顧客導入「會員中台」後,開始進行分群營運,獲取消費者反饋,並將必要資訊回傳到門市進行(人場貨)調整。 -
「不負責分享」- OMO 的成功基礎在實體門市
前幾天這個新聞吸引了不少關注:86 小舖門市全台剩 2 家 明年全收攤改線上經營。 ... -
職場這一站 – 台灣
這一站,台灣。 自 6/2 把上海租屋處的臨時家當或買或送,捲起行李回到台灣。持續... -
淺談:中國市場與台灣的 O2O 很不一樣
中國的新零售樣貌,在某程度看似與台灣還是有相似之處,但極大的差異在於「電商」除了銷售,其實更被定為是一個平台、媒介,或是工具,直接成為使用者「多工」的超級工具(外賣、服務)...。整個心靈受的核心,是關注數據中心的營運運用為主。 -
在新零售趨勢中卡個位子?
前幾天和台灣從事數位媒體的朋友閒聊,到底 OMO 怎麼玩?具備什麼樣條件的人才可以... -
貳零么捌年終回顧(2018 十小事件)
不是有首歌詞:「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就算挨了刀你還得江湖飄」。 其實不是環境險惡,就是競爭而已。因為舞台大,職場上競爭的也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者,搞了幾回合,會發現那怕你一路披荊斬將,始終沒有誰拿到了是冠軍,登上衛冕者寶座。 -
CRM,應該是有感動跟溫度的
『CRM 的價值,並不是「精準行銷」,不是把會員當成「提款機」,不斷的提醒有優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