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臉書上有朋友分享這篇文章:圖書賤售戰,上》兩大電商競相削價,超低折扣震盪市場,最終誰得利?我有些看法也分享。
今年初在國際書展中,和幾位業界夥伴聊了不少,尤其是傳聞 MOMO 即將推出自有電子閱讀器,並且已經對競品進行降低補貨數量的措施…。上個月,再一個消息釋出:MOMO 接手 MyBook 的營運…。這一波舉動,大致上可以看出 MOMO 對於書籍、電子書品類的市場,有更強烈的企圖心了。
台灣電信商都有自己的「書城」支援單位,像是中華電信的 Hami、台灣大哥大的 MyBook,遠傳的 e 書城…等。為什麼說是「支援」性質,因為在市場的經營角度來看,真的沒有太多有感作為,這些書城也都變成了手機門號的加值服務。MOMO 接手 MyBook,顯然也抓住了書市消費群體具備高度的黏著度,對於 MOMO 的電商與零售營運,不單只是「加值或是加價購」的影響力,更是會員經營的重要品類。
文前的連結:圖書賤售戰。看起來是博客來也忍不住只當「守方」,也想來一波「進攻」。可惜,走的依然是「更低價」的操作手法。
今年3月初,台灣最大網路書店博客來在「三八女神節」系列活動中,未知會出版社,便連續祭出多檔暢銷書65折與66折促銷,涵蓋各大出版社近5年內出版、超過400種暢銷圖書,引發出版界的反彈與討論聲浪。有人以「無預警」、「被突襲」形容,甚至以「俎上魚肉」心痛自喻。
節錄自該文其中一段
其實66折並非書市最低價,但這次掀起波瀾,起因於博客來不若以往先與出版社商談,而是自行將書上架折扣。雖然博客來表示這次出版社不需折讓、折扣損失由該公司自行吸收,但此手法儼然MOMO購物平台翻版,仍令部分業者感到錯愕。
在出版領域電商龍頭博客來發現 MOMO 後發追近,因此不惜破壞市場原有的默契,採取了「圈地」以及綁樁的手法。曾經的電商龍頭 PChome 也做過綁供應商這種鳥事,在 24 小時購物的合約上,要求合作供應商的獨家供應條件…。鄰近百貨綁品牌,限制其在其他百貨設櫃的故事也從來沒間斷過。
商場的價值與獲利機會,在於進駐商家可獲得營收與利潤
「供應商」與平台(商場)合作,目的就是賺錢。你說品牌只要曝光?電商平台並不是媒體,「電商」兩個字代表著商業運作,必須促成交易產生,才能獲得利益。如果平台(商場)把擴大獲利的方式變相從供應商端爭取更高毛利(拉高抽成、販促降價導致供應商獲利減少,更多的行銷與管銷費用攤提…),將供應商拔毛加剝皮,甚至割肉再刮骨,讓供應商的獲利降低,甚至不賺…。供應商一旦發現業績不上不下,但獲利卻不斷降低,只能選擇放棄這個通路,把資源留給其他平台。
商場(場域)與商家(貨),在零售市場只有雙贏,沒有共苦這件事。
博客來的基礎仍在,但採取守勢能夠阻擋被超越?
過去幾年,我自己的零售業務(尤其電子閱讀器產品)跟博客來也有不少合作機會。博客來是當今台灣電子書的霸主,但博客來的 APP 也是我認為比較不好用的一支。以博客來的量體,我其實最期待的博客來可以有完全專屬的閱讀器,或者針對 e-ink 閱讀器更高度優化的 APP,讓讀者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我認為目前 Google 圖書創造了很不錯的購書與閱讀體驗,APP 在 iOS 和 Android 架構都有很直覺的閱讀體驗)。但,只怕博客來有心,統一集團無意。
博客來真要有心理準備,再過幾個彎道可能就被 MOMO 超車,然後看不見領先者的車尾燈了。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