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朋友訝異我怎麼入手了 Fujifilm GFX 50S!?也許,是一種特殊的「經典」與「信賴」的感覺。
Olympus E1、Canon 1Ds Mark II、NIKON D4s……,過去十多年來每一個階段手邊總有一組「經典」的系統,或許就這麼讓 GFX 50S 接下傳承的棒子(這些相機,除了 E1 是新機購入以外,後續的設備都是二手市場購入)。
對於相機,我始終喜歡扎實的手感,儘管體積跟重量都是負擔,但各有其特色。E-1 的 柯達 CCD、大兔的透亮、D4s 的快速對焦,在我接觸攝影的每一個時期,滿足了我當下的追求。GFX 50S?畫質(富士的色調也是一個優點)。
GFX 50S 是一款中畫幅規格的無反光鏡相機,算是富士從 APS-C 畫幅跳過全畫幅,直接進入中畫幅規格的數位相機(嚴格說起來,GFX 的感光元件只能說是接近中畫幅)。
中畫幅的 GFX
畫質更好,不過是個形容詞,但具體的原理可以這麼解釋:GFX 50S 的感光元件尺寸為 43.8mm x 32.9mm,比起認知傳統底片的中畫幅 6×4.5cm、6x6cm、6x7cm 甚至 6x9cm,或許仍小上許多,但已經是主流的全畫幅相機感光元件(36x24mm)的 1.67 倍。面積更大的感光元件,在物理狀態下可以解釋擁有更大提升像素值的能力。
我過去只嘗試過 Mamiya 6 MF,一款 6×6 純手動對焦的中畫幅底片機。不過,當時只有掃描成數位檔案,對於成像是否更扎實、細節是否更豐富,完全沒有深入去了解。但把玩中畫幅相機確實是很有趣的拍照體驗。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另一個跟畫質有點相關的議題,就是我手邊這些年累積了幾顆自己很愛的 Leica R 鏡,始終希望可以透過更合適的數位機身,讓這幾顆 R 鏡有更多施展的機會(過去搭配過 Canon 1Ds Mark II/III,SONY A7 系列,甚至 Olynpus M43 & 同樣是富士的 X-Pro & X-H1 系列),但包括畫幅差異導致焦段的變化,或是轉接時的手感配重,甚至手動對焦的順眼程度,始終不盡如意。因此,GFX 50S 又被賦予了這個期待。
GFX 50S 的法蘭距
法蘭距(Flange Focal Distance – 簡稱 FFD)是指從鏡頭金屬接環到感光元件間的距離(以下表格是目前主要相機品牌的法蘭距規格)。
品牌 | 接口 (Mount) | 法蘭距(mm) |
---|---|---|
Nikon | F | 46.5 |
M42 | M42 | 45.46 |
Pentax | K | 45.46 |
Minolta, Sony | α / A | 44.5 |
Canon | EF | 44 |
Canon | EF-S | 44 |
Olympus, Panasonic | M4/3 | 38.58 |
Leica | M | 27.8 |
Canon | EF-M | 18 |
Sony | E | 18 |
Nikon | Nikon-1 | 17 |
Nikon | Z | 16 |
簡單的說:較短法蘭距的相機,可以「轉接」更多法蘭距規格較長的相機系統的鏡頭。舉例來說,Sony A7 系列(法蘭距 18mm),搭配上 Canon EF-Mount 70-200 f/2.8 這隻鏡頭(Canon 法蘭距 44mm)。因此,只要具備所需長度為 44mm – 18mm = 26mm 的轉接環即可順利轉接。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沒錯,在變焦鏡的相場裡,邊緣並無法完全覆蓋,也出現了暗角現象。同時,中心位置算是銳利與清晰,但邊緣的畫質衰退的很快(也因為景深變得更淺,所以也隱藏了邊緣畫質不佳的現象)。不過,如果換上 Leica R 80/1.4,暗角的狀況幾乎沒有問題,算是安慰許多。

//embedr.flickr.com/assets/client-code.js
總之,GFX 50S 轉接 Leica R 鏡算是意料之中,也是滿意。
實際使用這幾個月(這半年拚經濟,幾乎都沒有鮮少出門拍照),對於系統是信任的。包括扎實的機身、明確的按鍵、撥輪,顏色等等,至於對焦速度、連拍張數等等,對於我現在拍照的習慣跟場景來說,倒不是非常在意(這也是目前市面上中畫幅相機普遍無法跟 135 相機抗衡的部分)。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