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農曆年假最後一日的雜感 – 亂說「品牌」與「通路」

 

「通路為王」,你現在聽起來是刺耳?或是意猶未盡?

 

「品牌為王,通路王中王。品牌是讓人樂得買,通路是讓人樂得賣。」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分享文章中的一段話。

 

品牌與通路,沒有先後關係,不是戰略夥伴,卻是相輔相「乘」的關鍵。經營通路,無論 B2B 或是 B2C,我自己體會極深,對的通路,能讓品牌爆發;不對的通路,也能讓品牌爆乏。

 

十多年前的通路結構,幾個印象中很棒的通路,採購決定了「品牌」在市場上能不能脫穎而出;這兩年,我看到的是「品牌」決定了哪些通路「值得」進駐?

 

關鍵在於「價值」。「品牌」與「通路」皆然。如果用婚姻關係來說,這就是「門當戶對」的概念,灰姑娘或是乞丐王子的劇本,始終是電視螢幕上的演出。那「價值」是什麼?依舊是「名」跟「利」。

 

創辦人的初衷無法被買單,只有名利兼收的品牌和通路的「初衷」才會被看見,被放大,被塑造成「成功的關鍵」。

 

來到上海工作後,對品牌與通路相互的關係,比起過去有更深、更廣的體驗。兩個關鍵因子的分母都大,相乘之下的機會變的更低?不儘然,對兩者來說,「選擇」成了更重要的本領。或者說,除了得門當戶對,還得郎有情、妹有意。貌合神離不行,必須得天作之合。

 

因此,品牌和通路都必須提升自我的「價值」,也就是「名」跟「利」的等級。在中國經營的品牌(包括國際或是本地品牌),以及通路(多數是商場裡)比起台灣相對是更積極。兩者同步的向上刺激,這是我看見中國零售業最有趣的挑戰(或說,年初二走了一趟台北三創,我也看到許多的進步與改變,好樣的)。

 

年前在台灣,和一位包袋製造業的朋友約喝咖啡,他要創自有品牌。他在這個領域十多年,與許多品牌 ODM 合作,有設計、技術、生產線,對市場動向與趨勢也有掌握。我真心地祝福他可以成功,因為我在自有品牌(shuai)的路上唯一的結論就是「自不量力且愚笨的失敗」。

 

但他即將面對的挑戰,絕對比我過去自有品牌實驗的經歷的更險峻。他所擁有的基礎,既不是品牌,也沒有通路。換句話說,在零售市場的「價值」,他是從 0 開始。或許,三個臭皮匠真能做點什麼,我也開心他把我當成一個可以一起分享、共事的夥伴。

 

從轉戰上海開始,我一直也思考未來我還會創業?我還想重啟 Shuai 這個品牌?雖然對現在的我來說,可能性極低,但誰知道呢!?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19 年,職場就在上海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城市發展,透過實體門店為基礎,挑戰全營銷模式(O+O, B2C & B2B)的推進。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