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在新零售趨勢中卡個位子?

前幾天和台灣從事數位媒體的朋友閒聊,到底 OMO 怎麼玩?具備什麼樣條件的人才可以脫穎而出?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很奇怪,我一直覺得我自己是零售業出身,但跟我聯絡過的獵人頭總把我歸類是電商圈!

新零售人才?要懂「舊零售」?要懂數位媒體?要有 4A 背景?要懂 CRM 客戶關係管理?要會運用數據庫?要有 EMBA?難不成我很快會失業了?

台灣電商講 O2O、OMO、虛實融合,中國這裡也說 O+O,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但兩邊的市場基礎很不相同,在虛實整合這一塊,做法也大相逕庭。

台灣電子商務的發展,比起中國邁入成熟期早了幾年,從 2000 年泡沫化後的反彈力道,有部分 B2C 模式的電商,也有 eBay 和雅虎奇摩的拍賣大戰(C2C/B2C),但取得勝場的其實是 PC Home、MOMO 這類 B2B2C 的電商模式,如今就算拍賣、蝦皮、露天,看似 C2C 的架構,依然是 B2C 的底子;中國則是從淘寶開始,一路走來始終把 B2C 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讓中國市場的供應鏈結構更快、更緊密,更多變化。

「新零售」肯定跟舊的不一樣,兩個 O 該怎麼整併,才能發揮更大價值?才能在競爭中勝出?「新零售」跟 Online 或是 Offline 的兩個 O 怎麼「綁定」的公式已經沒有答案了。這一兩年,台灣的電商市場也不斷喊出「Facebook 的流量紅利」已經用完了,電商營運成本越來越高了。

新零售 Plus,是阿里集團推出的改變零售方案,大致上是利用互聯網的雲技術、雲端計算,以及大數據等科技服務,推通傳統行業轉型,面對新的零售世代。抖音、網紅直播、內容行銷、數位媒體,甚至物流技術…,零售行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效益不再是彼此相加,而是相乘。

在 91APP 工作時常聽到一句很關鍵的話:市場並沒有變大,只是重新分配。這很容易理解,Nike 和 Adidas 不就是如此搶奪對方的代言人?另一種分配更可怕:曾經在中國市場紅紅火火的康師傅突然間銷量劇減,影響康師傅的並非另個品牌的方便麵,而是美團外賣的商業模式。

在接下來的零售關鍵變革,關鍵不僅是利用數位媒體提升 Performance 或是 Awareness,而是對接下來的技術,以及運用不同領域交互場景具備學習能力跟創新能力的零售人才。

How?不知,得繼續挖掘吧。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曾經是 eBay 的 Pink Liner,社群發展的經營。

電商與傳統零售最大的不同,在於更多的互動(interaction)與連結(Connections)。社群的價值,在於相互尊重與分享。

コメント

發表迴響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