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闆的網路視界 x Ecomm Manager 電商經理

「產地」並不等於「品質」

今天在 Facebook 看到這則訊息 – Lativ 移除產地標註,網路也有一些朋友提出各樣的看法,其中不乏擔心未來 Lativ 商品品質將會有所落差。從前年開始規劃自有品牌的製作開始,有機會與生產端互動,儘管不足以代表相關產業,但也算點經驗分享吧。

從開始創業,經營品牌代理業務,我的解讀是:好的品牌 = 好的品質 + 好的服務 + 合理的價格 + 好的使用者經驗。

「品質並非取決於產地,品質延續着品牌價值。」

如果相同的品牌、相同的商品,我也會選擇 Made in Taiwan 甚於 MIC,這無關有沒有「愛台灣」或是「不愛台灣」,而是「台灣製造」確實讓我比較有信心。

但許多商品製造決策捨 MIT 而就 MIC,甚至其他製造地,真的不見得只是「Cost Down」,而是台灣的製造業是不是有能力,或是願意投入相關的生產與製程?

我舉個例子。從 09 年底到 11 年底,我在台灣找了不只 10 個包袋製造商,其中能進展到打樣的只有 3 個,重要的是,他們手邊近年極少承接國際相關品牌商品的生產代工,對市場熟悉度也略有不足。去年 11 月,我同步把一份設計圖分送給在台灣與大陸的工廠,除了確定對方收到資訊 & 簡單說明設計內容的電話溝通後,期間就是靜待音訊。兩個星期後,大陸工廠來電表示樣品已經完成(實際看過後,約莫 60% 完成度),可以安排寄送,而台灣廠,至今依舊沒有消息。

過去這十年,台灣傳統製造產業外移到大陸以及東南亞的比例非常高,包括專業技術、經營態度,其實帶領不少當地製造業極大的升級。如今,若是以代工生產接軌世界的趨勢,台灣在這一方面或許優勢早已不如往昔。

當然,若以平均水平而言,台灣製造相信仍勝出許多,但這不代表 MIC 或是越南、印尼…等地製造品質就落後一截,只要找對工廠,堅持品牌的價值,對品質與品管嚴格把關,產地並非與品質劃上等號。

歡迎分享
  •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

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

咬一口蘋果,做個快樂的熊老闆。

業餘部落客、業餘攝影愛好者、業餘文字工作者、業餘創業者...。喜歡零售,沈浸在電子商務與新零售的世界裡。

2000 年以前,在傳統產業工作,以廣告公關業為主,包括公關公司、科技公司與汽車工業。2000 年後進入電子商務、拍賣與搜尋行銷等網路領域。2005 年投身創業,2017 再入職場,挑戰新世代的零售業。

目前擔任:

「首邑電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
「想不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一覧 (2)

    • 這一部分我同意,有時候「莫忘初衷」這四個字,其實是很銳利的。

      我印象中也看過 Lativ 過度形容初期與「沒落」、「凋零」的台灣紡織廠合作的辛苦歷程,不少當時的描述,現在卻成了諷刺。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除了在商言商,我也不認為台灣紡織業如此不堪一擊,或者,在 Lativ 壯大同時,供應商的管理面才是難以解決的高牆。

發表迴響

目錄